这书我不穿了!_第267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267节 (第1/3页)

    ??第324章 还是从前的你

    ??赚钱是很难的事情,但花钱就非常容易了。

    ??有陛下的首肯,萧衍便也果断地把以前许多不能想,不敢想的事情,也去办了。

    ??兴修郡县州学这种事,以前也不是没有人想过,但阻力太大,一来,经义是各地士族垄断的家学,二来,学出来的寒门士子多了,必然会挤占高门的资源,岂不是多事?

    ??但现在,朝廷狠狠杀了一批侨族后,趁着余威,萧衍建立了学政官,用来推行新的学政。

    ??他确定此政策的速度极快,而且在学政官中塞入了各家子嗣,还拔了不少钱财,要求把晋升和教育成果挂勾,统计每年能有多少入学识字读书的人。

    ??这一时间引起许多非议,毕竟国库的钱就那么多,这边用了,朝廷用在军政上的钱便要少了。

    ??再说了,教出那么多的人,又没有那么多职位,岂不是要出乱子?

    ??但这些反对都被萧衍按了下去。

    ??他非常清楚,以自己执政南朝多年的威望,哪怕一时间许多政策遭遇反对,也会有许多的观望,想看看是不是转机。

    ??于是,在萧君泽的默许和支持下,一条条政令开始从建康向南朝的其它辖区推行。

    ??首先是要求各州郡设立学官,建立书院,将来朝廷取士,将大部份从书院中录取。

    ??其次是取消中正官,中正官就地转为学官。

    ??第三是学官之中,升迁与朝廷录取的士人挂钩。

    ??第四是取士以考,考试是由朝廷出题,优者获胜。

    ??这几条政令一出,一时间,沸反盈天,尤其是第一和第二条,他直接取消了从曹魏时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,以前取士,都是由中正官来定品阶,其中门第的高低才是取士的前提,甚至于送礼、门路这些私下操作,也不是不可以。

    ??但如今,萧衍的政令,却是直接改变了整个游戏规则。

    ??本就占据高位的各大士族,因为朝廷先前的瘟疫案件,牵连出不少高位士族,出现了一股权利真空,新的还未提拔,萧衍为此做了许多交易,这才算是把这波反对暂时压了下来。

    ??因为各地的士族们也想到了新的应对之策。

    ??设立学官是么?多简单啊,我们这些地头蛇,出钱出地,出老师,那这些书院的学子们,将来不都是我们培养的人么?

    ??再说了,有多少人上得起学,到时在我的地盘里,谁入学谁入不了,不还是我们说了算么?

    ??更别说,学政官这个升迁方向,也会是他们的新的目标,更会是朝廷秩序的一次新的变动,如果能在这个变动里占据先机,那还有什么好说的,做就完了!

    ??于是,无论目的是什么,萧衍的新政,立刻在南朝中掀起一股劝学之风。

    ??以前只在各家士族内部的私传家学,被他们想尽办法塞进了各地的官办书院之中。

    ??官办书院的钱财肯定是不足够的,还需要各地的大族支持,作为回报,学政官们都默许了各家大族往里边塞满自家子弟。

    ??但是,也做得不能太过分,偶尔还是会给许多寒门庶族留下一定的名额,用来应付上官。

    ??当然,这些寒门庶族成绩是绝对不能超过这些高门大族的。

    ??对于这种情况,萧衍和萧君泽都已经预料到了,他们除了嘴上多有批评和反对之外,并没有做出其它限制举动。

    ??而这也被各地的士族看做对萧衍的一次巨大胜利。

    ??他们开始在这权力的规则里试探之余,也开始补充了各地的官学的基建。

    ??因为都是送给自家子弟进修的地方,所以修筑的县学、州学、乡学都尽可能地修在了交通便利的地方,而且为了显示排场,占地面积都很大,修筑的教室不说别的,房顶是肯定有几片琉璃瓦方便采光的,地基也是石头垒成,至少不会是稻草屋那样一旦遇到大雨,就有倒塌的可能。

    ??毕竟那是自家孩子用的东西。

    ??给自家子嗣用的东西,那有什么好节约的,他们这些乡豪大族,难道还差这几个钱么?

    ??更不用说,这兴办书院,是朝廷称赞、家乡人也高兴、自家人也愿意的大好事,这样的事情,寻常时节,哪遇得到,这样的机会,当然要把书院办得光鲜靓丽,从而将自家的名声好好宣扬出去。

    ??再说了,隔壁乡/县/郡/州,都把书院办得那么好了,你自己的老巢却办得那么寒颤,将来在别的家族面前,岂不是矮了一头,这样的事情,是绝对不能发生的!

    ??于是,一场新的斗富开始了。

    ??而校舍中的书籍本应该是昂贵之物,就算现在有油印了,但纸笔墨水依然不是平民可以负担的东西。

    ??不过为了孩子,各地士族们开始想办法,在纸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,各地都开了新造纸坊,用桑皮、芦苇、甘蔗渣、柳皮等等各种东西造纸,大大地开拓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